發布媒體:中國評論通訊社發布日期:2016/10/17
房貸風險應及早控制
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/今年以來,從高房價到“地王”頻現,再到銀行信貸中的房貸占比畸高,樓市成為經久不衰的話題。  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,樓市的非理性,為監管層所關注,並逐步出手規範。針對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,各地紛紛出台限購政策應對;對於“地王”,則採取限價拍地和嚴查金融機構輸血房地產企業。而針對近期飛速增長的個人住房信貸數據,除了部分城市實施限貸外,監管層開始從銀行角度入手。   據媒體報道,央行近日召集了17家主要銀行高管及個貸、資產負債部門總經理召開商業銀行住房信貸會議,要求各商業銀行理性對待樓市,加強信貸結構調整,強化住房信貸管理,控制好相關貸款風險。監管部門將加強對金融機構住房金融業務的監督檢查,以及對銀行自律機制的指導和宏觀審慎評估(MPA)的約束,以約束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至樓市。   文章分析,一般認為,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屬於銀行的“優質資產”,違約率很低,產生的壞賬也明顯小於其他領域,深受銀行青睞。正因於此,今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火爆,銀行住房貸款業務水漲船高。以最近公布的數據為例,今年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,分部門看,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575億元,其中,短期貸款減少197億元,中長期貸款增加4773億元(房貸);到了8月份,中長期貸款增加至5286億元。   “井噴”的房貸數據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,本月初央行行長周小川即在華盛頓舉行的第四次(G20)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稱,近期中國部分城市房價上漲較快,政府對此高度重視,會積極採取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,也會對信貸增長有所控制。   的確,雖然房貸普遍被認為風險偏低,但也不意味著完全沒有風險,房價下跌引發的棄供現象,此前曾在溫州等地上演:溫州房價在2011年被炒到均價3萬以上,隨後2年左右整體跌幅超過一半,出現了房產市值低於未還清銀行貸款的情況,於是斷供現象接二連三,銀行被迫接手跌價的房產,直接導致壞賬累累。   而且,如果不對銀行信貸進行控制,因為房地產市場目前的“賺錢效應”,房價上漲會繼續蔓延,銀行的住房貸款也會繼續暴增,直至構成危及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。   殷鑒不遠。剛剛過去的2015年,上半年的“賺錢效應”引發全民參與A股市場,兩融餘額日漸高漲,場外配資持續湧入。由此催生的牛市,令投資者賬面財富激增,新股發行提速,還刺激了消費。但這背後的風險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,甚至有鼓吹“4000點是牛市起點”者。最終,在增量資金的湧入難以為繼後,市場開始掉頭向下,杠杆資金競相撤出引起踩踏,“股災”隨之而來,一度危及整個金融系統安全。   個人住房貸款激增,對經濟的負面效應也日益顯現。資金多流入金融資本化的房地產市場,對製造業等實體經濟形成擠壓;個人房貸支出的增加,也抑制了消費,這從近期公布的熱點城市經濟數據中可見一斑。   文章指出,一直以來,金融市場存在著利潤當期性和風險滯後性的錯配,建立自我約束和風險控制機制是經營金融的重要環節。因此,要以金融的風險管理角度來直面風險,防範金融風險於未然。對於房貸數據暴漲,決不能以歷史風險較低等因素予以放任,而是要在風險可能爆發之前將其控制。   換言之,不論是從防範金融風險,還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角度,對於過快增長的個人住房信貸數據,都應予以約束。